武夷巖茶與臺灣烏龍茶的淵源
茶友網(wǎng)首頁 個人中心
下載APP 下載APP
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

武夷巖茶與臺灣烏龍茶的淵源

武夷巖茶生長在風景秀麗、挺拔奇?zhèn)サ奈湟纳?,這里海拔大都在幾百米,有的達二千多米,山中云霧繚繞,日照很短,地質(zhì)屬丹霞地貌,土系沙質(zhì),給奇茗生長創(chuàng)造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(huán)境。巖茶加工非常精致,要經(jīng)采、曬、捻、焙、剔等繁多的工序,這些工序要掌握得恰到好處,不允許有絲毫馬虎。

武夷山茶歷史悠久,據(jù)記載,早在唐朝元和年間,就有采制武夷巖茶之說,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。古代許多方士游臣、文人墨客都把品嘗武夷巖茶作為一件賞心樂事,不少文人還吟詩作賦。明朝萬歷年間,荷蘭人就運輸武夷巖茶經(jīng)爪哇轉(zhuǎn)銷歐洲各地。不久,美國人也到福州、廈門采購武夷巖茶。此后,武夷巖茶便在美國、北非等國陸市場上銷售。

自古以來武夷巖茶就作為佳品,深受朝野的珍重。元朝皇家宮廷對它十分賞識,列為御茶,并在武夷九曲滿溪畔的四曲建造御茶園,設了“焙局”。民間對武夷巖茶更是視若珍寶,至今在武夷山茶區(qū)流傳下許多名茶、名叢的摩崖石刻,如:大紅袍、半天腰等。據(jù)史料記載,武夷巖茶的品種多達360多種,福建閩南、廣東等地及港澳臺同胞,都把品嘗武夷巖茶作為一種雅興和享受,不少老華僑談起武夷巖茶更是津津樂道。

飲品武夷巖茶是很講究茶具的,泡茶用的茶壺一般都小如香椽(村子)、茶杯如胡桃,壺小泡出茶湯來,既濃又少,把杯上口,不忍一飲而盡,只好細細品嘗,芳醇撲鼻,舌有余甘,這樣才能品嘗出武夷巖茶的韻味。武夷巖茶品種甚多,經(jīng)茶師開導和反復品嘗才能略辨不同味道,初入口時,雖覺苦澀,但亦有清濁之分,深淡之別。奇種茶苦澀,較清淡、柔和,隨之而來的甘甜也較清淡;水仙茶卻濃烈,而后亦倍覺苦烈爽口;肉桂茶則介乎兩者之間,似乎有一種恰到好處的感覺。武夷山的茶農(nóng)說,奇種茶略帶草香,水仙茶香味馥郁,肉桂茶則清芬纏綿。不過奇種的草香,不是仲夏原那種濃郁的草香,而是暮秋草籽清香,香中隱雜著一股淡淡的艾蒿香味。水仙濃烈馥郁的香味果,總感到透出一股茉莉撲鼻的芬芳。相比之下,肉桂則顯得清幽極了,這清芬的香味讓人難以捉摸,有時覺得清淡、淡若蘭花樣的幽香;有時覺得濃郁,濃似一掬盛開的玉蘭。肉桂之上的“大紅袍”,更是身價百倍。宋代著名文學家范仲淹用:“長安酒價減千萬,成都藥市無光輝”的詩句來推崇大紅袍的身份,他品嘗了大紅袍后“兩補貼清風起,我欲上蓬萊”簡直飄飄欲仙了。由于大紅袍不同凡品,為數(shù)甚少,在國際市場上一兩大紅袍的價格比十斤普通武夷巖茶還要高,享有極高的聲譽。

美味芳香的武夷巖茶,曾陶醉過每位走訪武夷的游人。1985年日本女作家左能典代小姐首次觀光武夷山,發(fā)覺武夷山美、水美、武夷巖茶味更美,回國后經(jīng)過二年多的醞釀籌備,于1988年1月15日在日本東京都創(chuàng)辦了日中文化交流沙龍——巖茶房。顧名思義,透過靈草之巖茶,來致力于學習日中文化,加深兩國人民的互相信賴和理解。身為小說家的左能小姐自從與武夷巖茶結下不解之緣后,寫作之余還一門心思鉆研巖茶,為了讓日本人品嘗到新鮮的巖茶,她曾不辭勞苦,多次遠涉重洋,來到武夷山采購武夷巖茶,一箱箱運回日本。她刻苦學習有關武夷巖茶的知識,成了日本的中國茶通。1989年開始,她連續(xù)三次組織帶領日本茶道旅游團,專程造訪武夷茶觀并交流兩國茶文化,在武夷山品巖茶、論茶道,交流中日兩國人民之間早就存在的“茶道”。

福建的茶葉生產(chǎn)歷史悠久,而武夷山又是福建茶的故鄉(xiāng),早在清朝嘉慶年間,隨著大陸漢族同胞向臺灣移民的增多,種茶技術、制作技術也從福建傳到了臺灣。在臺北縣文山種植后,又隨移民向南發(fā)展而逐漸擴大,分布至桃園、新竹、苗栗、南投一帶。最盛的1960年,臺灣茶葉栽培面積達48432公頃,全省茶農(nóng)約2.7萬余戶,畝產(chǎn)約65公斤,70-80%外銷,其烏龍茶最著名的是“凍頂烏龍茶”被視為茗中極品。

據(jù)臺灣《聯(lián)合報》1984年9月17日報道,臺灣前“副總統(tǒng)”謝東閔在當年6月16日在探望新任“臺灣省主席”邱創(chuàng)煥時,曾暢談臺灣的茶葉史。謝說:“臺灣聞名的凍頂烏龍茶及文山包種茶,都是從大陸跨海移植臺灣的。一部臺灣的茶葉史,也就是臺灣與大陸血肉相連的見證。”謝又說:“當時讀書人、秀才在臺北應試,舉人則赴福建福州應考。有人自福州考試回來,便順手帶回名聞天下的武夷茶,這是臺灣茶葉的根,也是民族的根?!?

凍頂山在臺灣南投縣鹿谷鄉(xiāng)東面,為鳳凰山的分脈,蜿蜒數(shù)十公里,目前所稱的“凍頂烏龍茶”產(chǎn)地,包括屬于鹿谷鄉(xiāng)的彰雅村、永隆村、鳳凰村、廣興村等。

凍頂山雖名凍頂而四季如春,年平均溫度為二十攝氏度,常年多霧,日照較短,土質(zhì)為紅土,最宜茶樹生長,其天然環(huán)境與福建武夷山可相媲美。

凍頂茶是120年前從福建武夷山移植去的。據(jù)記載,清咸豐乙卯年(公元1855年),鹿谷鄉(xiāng)有一位林鳳池先生,自幼聰慧,勤學不倦,由當?shù)馗咐腺Y助,來福建參加鄉(xiāng)試,中了舉人,當他衣錦還鄉(xiāng)時,閩省林氏宗親設宴慶賀,并邀請他到武夷山游覽。林鳳池看到這里碧水丹山,風景秀麗,武夷山的“烏龍茶”馳名中外,便乘興來到武夷開心永樂禪寺小憩,拜訪該寺方丈,說明自己是臺灣鹿谷鄉(xiāng)人,想購買武夷茶苗返鄉(xiāng)贈于鄉(xiāng)親,以報故鄉(xiāng)父老養(yǎng)育之恩。林鳳池誠摯的話語,感動老方丈,隨之贈送武夷“青心烏龍茶種”茶苗36株,囑咐說“此為夷陵烏龍茶佳種,望悉心照顧,如能分栽廣植,則子孫享用不盡”?;剜l(xiāng)之后,林將攜回的茶苗24株分送給竹林村等地種植。未獲成功。另12株送給凍頂山的林三顯先生種植成功,其后逐漸繁植成園,因其品種優(yōu)良,加之精心栽培,附近農(nóng)民均向林先生移苗廣植,成為今日凍項名茶產(chǎn)區(qū)。

后來,林鳳池奉旨晉京,將加工好的烏龍茶帶云獻給道光皇帝,皇帝一嘗,感到十分清香可口,連聲稱贊說“好茶、好茶”,并問這茶是哪里來的。林鳳池奏明來自祖家福建武夷山,移植在臺灣凍頂山上。道光皇帝說“好吧,這茶就叫凍頂茶”,從此臺灣烏龍茶也叫凍頂茶。這一民間傳說,至今仍在臺灣廣為傳頌。

來源:今日武夷山,信息貴在分享,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(lián)系刪除